脂肪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不仅能量水平高,而且热增耗低,同时还可向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并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促进维生素和脂溶性物质的吸收。然而,实践证明在幼龄动物日粮中使用油脂的效果不理想,即使在成年畜禽日粮中,大量添加油脂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自身分泌的内源性乳化剂-胆汁酸不足,难以将甘油三酯等中性脂肪进行充分的乳化,水解和吸收,特别是胆汁酸的不足,限制了脂肪降解后的长链脂肪酸的吸收。近几年对乳化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试验表明,添加外源性乳化剂能提高油脂的乳化率,增加油脂的消化、吸收率,扩大油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作为乳化剂的添加,不单单是乳化脂肪,提高消化率,最终目的是提高脂肪降解后脂肪酸的吸收率,使得食入脂肪得以充分被利用,因此选择哪一类乳化剂至关重要。
乳化是将两种互不相混溶的液体,使其中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的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乳液大致可分为两种: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此外,还有一类是非常复杂的多重乳化(如O/W/0型、W/O/W型),对于动物消化道来说,一般属于水包油型(O/W)。乳液的这些分散体系一般很不稳定,往往需要加入第三者成分——乳化剂。
动物肠道作为水溶性环境,乳化会形成水包油的乳液,从上图可以看出亲水亲油平衡值越接近20的乳化剂发挥的效果越好。因为相对于其他类乳化剂来说,HLB 接近20的乳化剂更容易在水中分散,胆汁酸的HLB值为19,相对于其他磷脂类(HLB 7.5)和单甘油酯类乳化剂具有更佳的亲水亲油特性。
乳化不等于消化,脂肪的消化吸收包括乳化,脂肪水解和吸收三个过程,乳化形成的小脂肪滴需要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酯等,继而形成乳糜微粒,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得以吸收利用。作为内源性乳化剂,胆汁酸不仅具有天然乳化优势,还可激活脂肪酶的活性,以及促进乳糜微粒的形成。研究表明,幼龄动物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仅是成年动物的4%,而胆汁中胆汁酸的浓度仅为成年动物的10%-25%,应激条件下更低。
内源性胆汁酸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外源性胆汁酸的加入,脂肪利用率可提高15%-30%,同时可避免因脂肪浪费和不合理的脂肪沉积所带来的健康问题。
饲料级胆汁酸 畜禽饲料添加剂 降低饲料成本 保肝护胆